将“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纳入“深圳土地复垦方案”,完全符合深圳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和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的定位。
以下是一个系统性的整合方案,旨在为深圳提供一套从理念到实施的路径:
核心理念:变废为宝,重塑土地
将土地复垦工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主要是废弃混凝土)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实现生态修复与资源循环的双赢。
一、为什么要在深圳的土地复垦中强调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
资源瓶颈:深圳本地砂石资源匮乏,传统复垦所需的大量回填土和骨料依赖外部输入,成本高、碳足迹大。
废弃物压力:城市更新和建设产生巨量建筑垃圾,其中废弃混凝土占比最高,处置占地且存在环境风险。
政策驱动:国家大力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深圳有责任和义务先行先试。
技术成熟:废弃混凝土破碎、筛分、再生骨料生产技术已非常成熟,具备了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效益显著:既能降低复垦工程的原材料成本和废弃物处置成本,又能减少对天然资源的开采,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
二、如何将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纳入土地复垦方案(具体措施)
阶段一:方案编制与规划设计
资源化评估:
在编制复垦方案前,对项目区域内需拆除的建构筑物进行可回收混凝土资源量评估,预估可产生的废弃混凝土方量。
明确利用途径:
在方案中专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章节,明确废弃混凝土的具体回收率目标(如不低于95%)和主要利用方向:
作为路基/地基回填材料:再生骨料或破碎后的混凝土块可直接用于复垦场地的地基处理、路基填筑,替代传统的碎石和土方。
生产再生骨料:将废弃混凝土破碎、筛分后,生产成不同粒径的再生粗、细骨料。
制备再生制品:利用再生骨料生产再生透水砖、路缘石、植草砖等,用于复垦区域内的道路、广场和景观建设。
作为土壤改良基质(需谨慎):在经过严格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估后,特定粒径的再生材料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尤其是在需要良好排水性的区域。
阶段二:现场施工与过程管理
现场分选与破碎:
在复垦现场设立临时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点,或与本市已备案的固定式处理厂合作。
采用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实现“拆除-破碎-筛分-利用”一体化作业,减少运输成本和二次污染。
质量控制:
建立再生骨料的质量控制标准,定期检测其粒径级配、压碎值、杂质含量等指标,确保满足工程要求。
智慧监管:
利用“智慧水保”或“无废城市”信息平台,对废弃混凝土的产生、运输、处理、利用全过程进行台账管理,实现可追溯、可计量。
三、政策与机制保障
强制性与激励性政策结合:
强制性要求:在土地复垦项目的审批中,强制要求方案必须包含废弃混凝土等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专章,并设定最低回收利用率。
经济激励:对达到或超过资源化利用目标的建设单位,给予一定的处置费减免、绿色信贷支持或财政补贴。
绿色采购:政府投资的项目优先采购使用再生骨料生产的建材产品。
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
由市水务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联合,加快制定《深圳市土地复垦工程再生骨料应用技术标准》,明确其在各应用场景下的技术参数、施工工法和验收规范,消除技术壁垒。
建立区域协同处理中心:
考虑到单个复垦项目规模可能有限,可以规划建设几个区域性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集中处理来自多个复垦项目及周边区域的废弃混凝土,实现规模效应。
四、效益分析
环境效益:
减少天然砂石开采,保护山体和河床。
减少建筑垃圾填埋占地,降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
减少运输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经济效益:
大幅降低复垦工程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和废弃物外运处置成本。
培育和壮大本地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效益:
打造“绿色复垦”的深圳样板,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形象。
为全国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土地修复与资源循环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