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地揭示了深圳在极其有限的土地资源背景下,对受损或未利用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和再利用的核心战略。这体现了深圳超越传统的、单一的土地复垦模式,转向一种基于空间规划引领和精准施策的现代化生态治理模式。
以下是详细的解读:
一、核心理念:从“单一复垦”到“空间规划+分类治理”
深圳的土地复垦不再是简单地将一块地恢复成农地或绿地,而是将其置于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大棋局中,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生态重要性和受损程度,采取截然不同的目标和措施。其核心是:
空间管控(Space Control and Management):先规划,后复垦。复垦工作必须服从于全市的“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和功能区规划,确保复垦后的土地用途与城市整体发展目标一致。
差别化保护治理(Differentiated Protection and Treatment):一地一策,精准复垦。拒绝“一刀切”,根据复垦地块所处的空间位置和自身条件,制定个性化的生态修复、生态提升或空间再造方案。
二、空间管控如何指导复垦方案?
深圳通过空间管控明确“在哪里复垦?”和“复垦成什么?”。
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复垦:
目标:生态修复与保育。最高优先级的目标是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升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功能。
管控要求:复垦方案必须严格以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以人工措施,严禁任何形式的开发性、建设性活动。复垦后的土地必须融入整体生态格局,作为生态空间严格保护起来。
城市发展区(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复垦:
目标:价值提升与空间再造。重点是对城市“边角料”土地(如废弃工地、零星闲置地)、污染地块、以及通过整备获得的土地进行复垦。
管控要求:复垦方案需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可能被要求复垦为:
高价值的公共服务空间:如社区公园、街头绿地、体育场地(“口袋公园”模式)。
防灾避险空间:如滞洪区、应急避难场所。
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生态停车场,服务于海绵城市功能。
为未来发展预留的储备用地:进行基础性生态恢复和管护。
农业空间(如永久基本农田周边)的复垦:
目标:恢复农业生产或生态田园功能。虽然深圳农业空间极少,但对涉及的相关区域,复垦的首要目标是恢复土壤肥力和耕作条件。
管控要求:方案重点包括客土回覆、土壤改良、灌溉设施恢复等,确保复垦后能达到农用地标准。
三、差别化保护治理措施的具体体现
在空间管控确定方向和目标后,差别化治理解决了“如何复垦?”的技术问题。
治理维度重点区域(生态敏感区)一般区域(城市建成区)特殊区域(污染场地)
治理目标生态完整性、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公共服务、景观提升、城市安全、空间效率风险管控、安全利用、消除污染
技术措施近自然修复:封山育林、乡土物种植被恢复、建设生态廊道、最小化人工干预。人工辅助生态化建设:地形重塑、土壤改良、景观绿化、配套休闲设施、建设海绵设施。风险导向的修复:可能需要换土、原位/异位化学处理、生物修复、隔离封闭等工程措施。
工程标准生态效益优先,采用最高标准的生态工法。经济、实用、美观相结合,强调与城市功能的融合。环境安全优先,严格执行国家污染场地修复标准。
后期管护长期生态监测,minimal maintenance(最小化维护),促进自然演替。由市政或社区进行常规园林绿化养护。长期监测与制度控制(如限制土地利用方式)。
四、典型案例体现
废弃石场复垦:位于生态控制线内的废弃采石场,其复垦方案绝不会被允许开发房地产。而是采取“削坡退台、挂网喷播、种植乡土灌木”等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将其修复为自然山体的一部分,重新融入区域生态系统。
城市闲置地复垦:位于市中心的一块临时闲置地,其复垦方案可能会将其设计为一个具有雨水蓄渗功能的社区公园(差别化治理),这既符合该区域的城市功能定位(空间管控),又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韧性。
污染工业用地复垦:对搬迁后的旧工业区,首先进行污染调查评估,然后制定以风险管控和安全利用为首要目标的复垦方案。可能采取换土、隔离等方式处理后,作为绿地或特定功能的建设用地(如停车场),而非直接用于住宅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