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水土保持监测系统的集成,以及与之配套的现行有效管理措施。
深圳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孤立的“方案审批”和“人工巡查”模式,演进为一个以信息化、智能化监测系统为核心,集“法规、管理、技术、监督”于一体的现代化、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大脑(监测系统)、一套流程(管理措施)、多方联动”。
一、核心大脑:水土保持监测系统集成
深圳已建成并持续升级“深圳市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或类似的智慧水务平台。这个系统集成了以下核心功能:
“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集成
遥感(RS):定期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大范围监测地表扰动、植被覆盖变化、水土流失状况,快速识别疑似违规动土项目。
物联网(IoT):在重点工程项目现场布设在线监测设备,实时采集:
视频监控:实时监控施工活动,判断是否落实水保措施(如苫盖、排水)。
水文气象数据:自动监测降雨量、雨强(这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
泥沙数据:通过泥沙传感器监测排水口的浑浊度,间接反映水土流失量。
边坡稳定性监测:通过传感器监测深层位移、表面位移等,预警滑坡风险。
移动巡查(GIS):水保监督人员使用移动终端App(集成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现场巡查、定位、拍照、上传数据,与平台实时联动。
全生命周期业务管理集成
方案审批在线化:与“广东政务服务网”对接,实现水保方案线上申报、在线审批、电子证照发放,全流程留痕,公开透明。
过程监督智慧化:系统自动接收项目信息,通过监测数据智能分析,对未批先建、措施未落实、排水超标等项目自动发出预警信息,推送至监管人员手机端,实现精准执法。
验收备案线上化:项目完工后,建设单位在线提交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备材料,管理部门在线核查,完成闭环管理。
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集成
系统汇聚所有项目数据、监测数据、审批数据,形成“水土保持一张图”。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评估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实现对监测指标的智能预警和预报,如在暴雨来临前向在建项目发送预警,提醒做好临时防护措施。
二、现行有效的配套管理措施
上述强大的技术系统需要严格的管理措施来落地执行。深圳现行的管理措施包括:
最严格的法规标准体系
《深圳经济特区水土保持条例》:作为地方法规,其要求往往严于国家标准。例如,明确全市域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实行更严格的管理。
严格执法与信用惩戒:对“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并将处罚信息纳入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全过程闭环监管机制
事前审批:严格水保方案评审,确保措施科学有效。
事中监测:依托监测系统,实行“远程监控+现场核查”的双重监管模式。推行“水土保持监测三色评价”制度(绿、黄、红牌),对监测结果差(黄牌、红牌)的项目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
事后验收:强化自主验收的监管,对验收结果进行核查,防止弄虚作假。
创新管理模式
区域评估:在开发区、园区等特定区域,由政府统一组织完成水土保持评估,评估成果供区域内项目共享使用,简化单个项目审批流程,优化营商环境。
承诺制管理:对小微项目实行承诺制管理,建设单位签订承诺书即可开工,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但事后监管同样严格。
社会化服务:培育和规范水土保持技术服务机构(方案编制、监测单位),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保证服务质量。
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利用媒体、培训等方式向建设单位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
公开举报渠道,鼓励公众通过12345热线等平台举报水土违法行为,形成社会监督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