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施工图属地化监管”的核心在于将监管重心下沉,充分发挥区、街道一级的主动性和就近优势,实现监管的“精细化、网格化、实时化”。
以下是完善深圳水土保持施工图属地化监管的系统性方案:
核心理念:权责清晰、标准统一、协同高效、数字赋能
构建“市级统筹、区级主战、街道协管”的立体化监管体系,确保水土保持措施从“图纸”到“实地”的无缝落地。
一、明确层级职责,构建监管主体架构
市级水务部门(市水务局):“大脑”与“中枢”
定标准:制定全市统一的《深圳市水土保持施工图设计规范》、《水土保持措施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以及《属地化监管工作指南》。
建平台:建设和维护全市统一的“智慧水保”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街道三级及相关部门数据互通。
抓考核:对各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属地化监管工作进行督导、考核和评价。
管重点:直接负责跨区域、重大敏感项目(如涉及一级水源保护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区等)的监管。
区级水务部门(区水务局):“主战场”与“主力军”
核心监管主体:负责辖区内绝大多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施工图的备案审查和全过程监管。
组织现场检查:制定区级检查计划,对备案项目进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及重点检查,核实施工图落实情况。
执法与处罚:对发现的未按图施工、措施不到位等违法行为,依法行使区级行政处罚权。
指导街道:对街道协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
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前哨”与“耳目”
日常巡查:将水土保持巡查纳入街道网格化管理体系。网格员在日常巡逻中,对辖区内小型、零星工程或市/区级项目的现场状况进行发现、报告和初步核实。
现场协管:对发现的水土流失隐患、明显未按图施工的行为进行现场初步制止和提醒,并****时间通过APP上报区水务部门。
群众沟通:负责处理来自居民的相关投诉和信访,并做好现场协调工作。
二、优化监管流程,实现闭环管理
****步:施工图备案下沉
建设单位在取得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后,将施工图设计文件报送至项目所在区的水务部门进行备案。
区水务部门依据市级标准,重点审查施工图的技术可行性、与批复方案的符合性。
第二步:开工报告与交底
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向区水务部门报告,并组织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进行水土保持措施专项交底,明确施工要求和监管重点。
第三步:过程监管与巡查
区级检查:区水务部门根据项目风险等级(根据项目类型、地点敏感性、施工单位信用等划定)制定差异化的检查频次。
街道巡查:街道网格员定期巡查,通过手机APP上传现场照片、视频,发现问题即触发预警。
第四步:问题处置与联动
轻微问题:由街道现场告知,督促立即整改。
一般问题:区水务部门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跟踪复查。
严重问题/拒不整改:区水务部门启动行政处罚程序,同时将情况上报市水务局,并推送至信用平台。
第五步:竣工验收核查
项目完工后,区水务部门参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自主验收核查,重点核对措施是否按图施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三、强化技术支撑,推动智慧监管
“一套图”管理:
在“智慧水保”平台上,每个项目都有****的电子档案,其备案的施工图、监测报告、检查记录、整改通知等全部关联,实现“一项目一档”,可追溯、可比对。
“无人机+”精准巡查:
为区级监管队伍配备或租用无人机服务,定期对项目进行航拍,生成正射影像图。通过不同时期的影像比对,自动识别堆土范围、边坡整治、排水沉沙设施等与施工图的差异,实现精准发现问题和测量土方量。
移动监管APP:
为区、街道监管人员开发专用APP。功能包括:
接收监管任务和项目图纸。
现场拍照、录像取证,自动标注时间地点。
一键生成并发送整改通知。
查询项目基本信息和历史记录。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试点:
对于重大复杂项目,鼓励采用BIM技术进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和施工模拟。监管人员可以通过BIM模型直观对比现场实施情况,极大提升监管的直观性和准确性。
四、完善保障机制,确保长效运行
能力建设与培训:
市级部门定期对区、街道监管人员进行系统性的法规、技术和软件操作培训,颁发培训合格证,持证上岗。
考核与激励:
将水土保持属地化监管成效纳入“河长制”、“生态文明建设”等考核体系,对成绩突出的区和街道给予表彰和资金奖励。
信用评价联动:
区水务部门在监管中发现的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失信行为,直接作为其水土保持信用评价的输入,影响其在本市乃至全国的招投标和市场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