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水土保持施工图中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强制性、标准化的核心内容。它代表了从传统“工程固土”向“生态固土、自然和谐”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以下是深圳水土保持施工图中体现生态修复和保护的设计要点、技术标准和具体做法。
一、核心设计理念与原则
仿自然设计(Imitating Nature):所有工程措施的设计都力求模仿自然形态和功能,避免生硬的几何形状和人工痕迹,使修复后的环境能自然融入周边生态系统。
乡土物种优先(Native Species Priority):强制使用深圳本地乡土植物,因为它们适应性强、维护成本低,并能为本地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提升(Biodiversity Enhancement):设计目标不仅是绿化,更是通过创造多样化的生境(如湿地、灌丛、草地、林地)来吸引昆虫、鸟类和小型动物,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
物质循环与可持续性(Material Cycle&Sustainability):优先利用项目区的表土、石材等材料,减少外购运输,降低碳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二、施工图中的具体生态技术与措施
施工图会明确标注以下生态技术的具体做法、材料规格和植物配置。
1.边坡生态修复(Slop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技术名称适用场景施工图要点与生态内涵
客土喷播岩质边坡、陡峭土坡注明喷播基材的混合物比例(土壤、有机质、纤维、种子、粘合剂、保水剂)。种子配比必须为多土灌草花混合种子,禁止单一草种。要求形成草、灌、花结合的立体植被群落。
生态植生袋土质或碎岩边坡、冲沟防治注明植生袋填充物(土壤、种子、肥料)的规格。设计为交错垒砌模式,内部可种植灌木幼苗。后期植生袋降解,植物根系自成护坡体系。
格宾网/石笼挡墙需要支挡的边坡替代传统的混凝土挡墙。箱笼内填充天然级配石材,孔隙允许植物生长、水分渗透,为小型动物提供栖息地,与周边环境协调。
椰纤维毯/生态毯缓坡、表土保护覆盖新开挖的裸露面,注明固定方式。其天然纤维在短期内护土,降解后为植物提供养分,实现无痕化养护。
挖穴种植任何可种植的边坡详细绘制种植穴的布局(“品”字形)、规格。标注苗木种类(如簕杜鹃、爬山虎、薜荔用于垂直绿化;木荷、小叶紫薇、血桐等乡土树种用于坡脚)、规格(株高、冠幅)和种植密度。
2.排水系统生态化(Ecological Drainage System)
草皮排水沟/植草沟:替代混凝土排水沟。施工图需标注沟体的断面尺寸、坡度、草种类型(耐冲刷的狗牙根等)。它能减缓流速、过滤泥沙、促进下渗。
缓坡式生态排水沟:采用天然块石、卵石进行铺砌,既稳固沟道,又营造出自然溪流的形态,允许植物从石缝中生长。
雨水沉淀池/生态塘:将传统的沉沙池设计为具有净化功能的雨水花园或湿地。池边采用缓坡,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菖蒲),不仅沉淀泥沙,还能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形成一个小型生境。
3.表土剥离与利用(Topsoil Salvage&Reuse)
施工图必须在总平面图上明确标注表土剥离区和表土堆放场(需有临时防护措施)。
明确规定剥离的表土必须100%用于后期的土地复垦、绿化覆土,这是最珍贵的资源。
4.生境创造与生物通道(Habitat Creation&Wildlife Passage)
昆虫旅馆/本杰士堆:在绿化区设计用枯木、石块、瓦片堆砌的小型设施,为昆虫、小型爬行动物提供栖息地。
生态礁石/枯木:在排水沟末端或低洼地放置一些乱石和枯木,形成微生境。
下凹式绿地:在项目区内设计低于路面的绿地,用于汇集和下渗雨水,同时创造不同的湿度环境,吸引两栖类等动物。
三、深圳特色与强制性要求
海绵城市设施集成:水土保持施工图必须与海绵城市设计深度融合。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措施会成为图纸的标准内容,以实现源头减排。
高标准植物配置:深圳会发布推荐的水土保持植物清单(如秋枫、水翁、铁冬青、野****等乡土树种和花卉),施工图必须遵循,并要求乔、灌、草、藤多层复合搭配。
后续养护要求:图纸会附带专项养护说明,明确规定浇水、施肥、补种以及逐步减少人工干预、向自然群落演替的长期目标(通常要求2-3年养护期)。
数字化与BIM应用:大型项目要求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设计,可以更直观地模拟植被恢复后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