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在推进《土地复垦方案》实施方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高质量发展需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和操作性并重的措施,重点围绕责任落实、技术规范、监管机制、政策协同等维度展开。以下是具体考虑和实施路径:
一、强化责任主体与协同机制
明确复垦责任主体
谁破坏、谁复垦:明确项目建设单位为土地复垦****责任人,要求其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同步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并纳入工程概算。
政府兜底责任:对历史遗留损毁土地,由区政府组织复垦,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优先用于生态修复或耕地补充。
多部门联动监管
建立“水务+规划+生态+住建”联合审查机制,复垦方案需通过水务局(水土保持)、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局(生态修复)三重审核。
实行“方案编制-施工-验收-移交”全链条闭环管理,避免责任脱节。
二、技术标准与创新应用
分类制定复垦标准
根据土地类型细化技术要求:
建设扰动地块:重点控制土壤重构、植被恢复(如采用客土回填、土壤改良剂);
采矿塌陷区:采用充填复垦、生态护坡等技术;
临时用地(如施工便道):要求原状恢复或功能置换(如复耕为农田或绿地)。
推广智慧化监管
利用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检+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复垦进度和效果,数据接入深圳市“智慧水务”平台。
试点区块链技术存证复垦过程,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作为验收依据。
三、政策激励与约束机制
经济激励措施
复垦保证金差异化返还:对提前或超额完成复垦任务的单位,按比例返还保证金并给予奖励;
税收优惠:复垦后土地用于生态农业或公益项目的,减免部分土地使用税。
严格惩戒制度
未按期复垦的,按《深圳市土地复垦实施办法》处以复垦费用1-3倍罚款,并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
复垦验收不合格的,暂停建设单位新项目用地审批。
四、公众参与与生态价值转化
社会监督机制
复垦方案和验收结果须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公示,接受公众评议;
设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监督违规行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复垦后的土地优先纳入“生态银行”试点,通过指标交易(如耕地占补平衡、碳汇)实现经济价值;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复垦,探索“复垦+光伏”“复垦+文旅”等模式。
五、动态评估与政策优化
年度评估报告
市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发布《深圳市土地复垦实施评估报告》,动态调整复垦重点区域和技术标准。
试点先行与推广
在大鹏新区、光明科学城等区域开展复垦创新试点,成熟后全市推广;
针对深圳高密度城市特点,探索“立体复垦”(如屋顶绿化、地下空间生态修复)。
六、保障措施
资金保障:设立市级土地复垦专项基金,支持重大修复项目;
技术支撑: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深圳市生态修复技术库”,提供复垦技术方案;
培训宣传:定期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开展复垦政策与技术培训。
深圳特色路径
深圳通过“刚性约束+柔性激励”“技术赋能+制度创新”的组合拳,将土地复垦与城市更新、生态修复、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旨在打造“超大城市土地高效复垦”的全国范例。具体实施中需注意平衡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动态响应政策执行中的问题。